余之慕子建久矣。
自小到大、到现在踏入知天命,我一直都是他的“骨灰级粉丝”。
(一)
很小的时候,我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。每天不听个故事,是不肯去睡觉的。
听父亲讲,听母亲讲……都不如听四爷爷讲。
四爷爷是个中医。他最喜欢看《封神演义》,更喜欢给别人讲《封神演义》。每天晚上,吃过饭,他只要在家,晚饭后他家的院子里必定坐满了人。不只有孩子,还有很多大人,老人也喜欢他讲故事。
《封神演义》是听四爷爷讲的。但曹植的故事,却是从父亲那知道的。
父亲在村里当民办老师。所以我上学就比其他同学早,接受启蒙教育也早。
我六岁上的一年级。《七步》在上一年级前就会背了。虽然不是太懂,背那诗的时候,我的脑子里就浮现出那种底下烧着豆秸的大锅里煮豆的场景,甚至是还能闻到豆子的香味。
就是因为《七步》,我知道了曹植。也知道了曹植是个诗人。
不但知道了他是诗人,还知道了他就葬在了东阿,葬在了东阿的鱼山。鱼山就在离我们家很近的地方。天气好的时候,早上或者晚上都能看到鱼山。
鱼山脚下有曹植墓,鱼山顶上有羊茂台。曹植喜欢鱼山,喜欢在鱼山上读书、吟诗、作乐,所以他死后便葬在了鱼山。
(二)
曹植的诗让我很佩服,父亲的故事让我对他更加崇拜。
我崇拜的,还有我的始祖。
始祖让我崇拜的是,那些关于他赈灾放粮的传说
老家西北高高的沙丘上,就沉睡着始祖得和公和他的八个儿子。
“扒我曹子建,淹他一百单八县”的曹植墓传说和始祖的那只红嘴老鸹搬粮赈灾的传说,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根。他们给予我的,不只是令我心中的对曹植墓和始祖墓神秘,他们给了我对于读书的追求和向往。
(三)
记忆最深的,就是收麦子的季节。
那些收了的麦子,就堆在麦场上。麦场就在始祖安息的沙丘旁。一座座如山一样的麦垛,堆满了沙丘周围的麦场。
那些麦垛,似乎就是对始祖最好的祭祀。这让人想起,始祖赈灾时那恢弘的场面。那些粮食,也一样是在他开垦的土地里生长的。
那些麦垛,也像远处的连绵的山。
放学了,就早早的吃了饭去麦场。
按大人们的说法那叫看场。我喜欢看场。
顺着梯子爬上麦垛,借着久阳的余晖。我最喜欢的就是看东面那些连绵的山,那里有鱼山和曹植墓。虽然我看不到,但我觉得我离它很近。
夜幕降临,仰面躺在高高的麦垛上,闻着悠悠的麦香,看着天上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,旁边的树上偶尔的蝉鸣,草丛里蟋蟀的交响,非常让人着迷。
吃过晚饭,父亲也会来看场。我会让父亲讲故事。在父亲的故事里,我沉沉的进入了梦乡,去了曹植读书的”羊茂台”。
(四)
“羊茂台”,一块突兀的奇形怪石,状似卧羊,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草木,故名“羊茂台”,相传这就是当年曹植的读书处。
羊茂台紧靠着梵音洞,洞口用石条稍加垒砌做成门的样子。岩壁上刻着隶书“梵音洞”三字。洞口设一方石,上刻“相传当年曹植于此洞中,闻听似有梵音自天际传来,如今夜深人静时,有缘之人在洞中仍可隐约听到梵乐之音。”
梵音渺渺,书声琅琅。羊茂台虽不起眼,却久负盛名。隋代《曹植墓神道碑》“即营墓鱼山,傍羊茂台,平生游陟,有终焉之所”
有音乐,有,……掬一捧泉水,沏一壶仙茗,读一卷天书……这是曹植读书的样子吗?
这是怎样的神仙画卷!怎能不有“终焉”之想呢?
(五)
“羊茂台读书”,借绣虎八斗之才,也能去一博“一斗”里的微才。
去闻道。
今后,我会在“羊茂台读书”(见水印)。
期待,遇见子建,遇见你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yinyihui.com/133067.html